2023NCLM |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检测,开启病原检测 3.0 时代

后疫情时代,久违的第十七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于 3 月 30 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躬逢盛事,岂能错过?杰毅生物携创新升级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本地化解决方案参展 2023NCLM,并于 3 月 31 日成功举办专题学术会议。邀请检验领域大咖分享医院自建 mNGS 流程思路和经验,正式发布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 检测产品,推动 mNGS 技术发展及本地化落地,吸引众多检验领域医生及从业者参会交流学习。
医院自建 mNGS 流程思路和经验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区副院长马筱玲教授首先分享医院自建 mNGS 流程和思路,马院长从解读国家关于 mNGS 及 LDT 的相关政策入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 mNGS 本地化的政策可行性、临床需求性、检验科本地化的重要性及搭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点。
马院长提出,本地化检测使报告更自信,但在 mNGS 本地化过程中,“湿实验操作流程繁杂,需配备多名实验人员、多重监督保障操作无失误”;“干实验生物信息学分析难度高,缺乏专业人员,人力成本高” 是制约 mNGS 本地化发展的重大挑战。使用自动化建库平台可以简化操作流程、避免操作误差;使用智能生信分析软件可以降低生信人员需求,是 mNGS 本地化的重要支撑。马院长的专业分享让与会专家对 mNGS 本地化开展的兴趣和热情高涨。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检测产品重磅发布
北京协和医院 mNGS 平台负责人张栋教授为杰毅生物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产品重磅发布拉开帷幕。
临床应用需求不断升级,对 mNGS 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准确、报告快速、容易落地的 mNGS 是本地化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 mNGS 本地化所面临的 “实验流程复杂”、“假阳性、假阴性” 等问题,杰毅生物创新升级重磅推出 “Q-mNGS™3.0 超敏定量宏基因组检测”,通过对病原微生物核酸进行正向广谱富集,大幅提高 mNGS 检测敏感性,13 小时完成定量检测,实现病原体精准鉴别。
精准
宿主含量是制约 mNGS 敏感性的关键因素,张教授分享协和医院曾评估过包括增加测序数据量、去宿主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Q-mNGS™3.0 另辟蹊径,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广谱富集,数据表明显著提升了病原体的检出率。以烟曲霉为例的验证数据显示:Q-mNGS™3.0 面对人源含量高达 10^7cells/mL 的标本仍不受影响。真菌一直是 mNGS 检测面临的痛点,现有的真菌数据库不完整,导致生物信息学分析存在一定困难。Q-mNGS™3.0 再校准真菌数据库,分析 30 万份临床标本数据、持续优化真菌基因组信息,增加罕见真菌的鉴定准确性,为报告准确不漏检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而在提升检测敏感性的前提下,Q-mNGS™3.0 仍保留了 Q-mNGS™2.0“定量病原”、“耐药基因汇报” 等核心技术特点。

高效

Q-mNGS™3.0 采用自动化检测流程,实现了 DNA 和 RNA 共同覆盖,提供快速灵活、更适合医疗机构落地的 mNGS 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自动化按键式实验,减少操作时间和人工,让检验人员能有更多精力在科研挖掘等工作上。同时,可拓展包括拷贝数变异(CNV)分析、t-NGS 在内的多项检测需求。

可及

Q-mNGS™3.0 搭配可视化分析系统,AI 算法智能解读报告,简单易操作,降低解读门槛,单报告分析所需时间<30s,让生信解读更可及。自动化平台可拓展 t-NGS,基于 30 万例 mNGS 大数据分析定制包含 200+种核心病原体和耐药基因靶标位点的检测 panel降低费用门槛,让患者诊疗更可及。

王辉教授和顾兵教授对 Q-mNGS™3.0 的发布表示期待,两位主持总结道:mNGS 从 1.0 时代到如今的 3.0 时代,检测准确性、自动化程度等技术特点在不断突破极限,希望临床与检验科不断应用,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推进 mNGS 持续发展,在符合临床标准的规定下更准、更快、更高效!希望 mNGS 在更多地区和医院本地化落地,为健康中国助力!

培微计划 | 赋能精准诊疗,助力本地化落地

3 月 22-26 日,备受瞩目的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细菌真菌感染诊断能力提升项目(培微计划)第八期理论学习班在广西南宁如期举行。来自全国临床检验微生物领域的众多专家和 300+骨干学员齐聚,开启了对感染病诊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院感防控的学习和研讨之旅。

近年来,病原宏基因检测(mNGS)技术已成为感染性疾病诊疗的重要工具,提供可用于患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信息,助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实现” 精准医疗” 的关键技术手段。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推动 mNGS 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及合理应用成为了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重点推进的目标。

3 月 22 日晚,以 “赋能精准诊疗,助力本地化落地” 为主题的杰毅自动化 mNGS 专题会在培微计划上圆满举办。本次专题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刘晓琳主任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筱玲教授担任演讲嘉宾,同时延续上一期的 “高峰对话” 环节,倪语星教授,马筱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胡付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罗燕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孙自镛教授及杰毅生物创始人 CEO 王珺博士就 LDT 模式下如何推动 mNGS 本地化规范化建设相关问题深入探讨。

大会主席刘晓琳主任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细菌耐药已成为当前全球公共领域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是国家医疗质量安全重点改进的目标,也是有效预防细菌耐药的重要措施,杰毅是一家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创新科技企业,服务于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双方共同组织此次专题会,旨在推进 mNGS 技术在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落地。

倪语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工作者不可避免的会迎来自动化、分子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在坚持做好传统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新技术,让新的技术和传统的技术互补,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马筱玲教授在主题分享中介绍了 mNGS 技术应用的新进展,认为传统的 mNGS 检测在本地化应用中仍存在多种问题,比如 mNGS 的准确性极易受多种关键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而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复杂,是困扰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杰毅生物从临床应用需求出发,通过正向广谱富集和 PCR-Free 建库等创新技术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 mNGS 的检测性能,同时,DNA 和 RNA 同流程检测的实现,自动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定量的策略也为 mNGS 的本地化规范化应用提供了助力。最后,马院长分享了当前国家对于 LDT 试点的相关政策,指出 mNGS 属于当前 LDT 试点的范围,是临床认可的辅助感染精准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本次大会的高峰对话环节,嘉宾们就 LDT 对精准医疗的价值体现、试点政策对本地化规划建设及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 LDT 试点模式下,医院和技术企业的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对话。
倪语星教授表示在现有的产品准入模式下,医院想引进先进技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学科的发展,LDT 模式的出现,为新技术的引进和实现临床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罗燕萍教授认为 LDT 政策的出台特别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方向,一方面,mNGS 在临床应用需求的提升进一步的推动了 LDT 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也为 mNGS 的本地化提供了法规参考。期望未来医疗机构和技术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更好的实现临床应用价值
马筱玲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政府对于 LDT 政策的重视原因,一是可以满足临床对于特殊疾病的诊治需求,另一方面,IVD 企业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自主化的检验产品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协同专家共同推进,此外,也担心 LDT 全面放开带来的风险问题,分享了目前安徽省做的一些推进工作,认为 LDT 政策的实施将 mNGS 从无监管的状态正式推进到了规范化管理的状态。期望医疗机构和技术企业可以形成正向反馈的双向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技术可持续发展
孙自镛教授结合自己在 mNGS 检测领域的工作经验,分享了对 LDT 定义的深刻理解,认为 LDT 实际是一个技术转化的过程,核心和挑战在于实验室如何做性能确认,从对不同病原体的种类验证范围,临床评估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具体可参考的建议,表示 LDT 是推进精准诊断非常好的模式,但需要规范化作为实施前提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最终目的。分享了当前 LDT 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和美国的一些差异,相信未来 LDT 会更好的落地。同时提出技术和服务支撑的及时响应是医疗机构和技术企业合作的需求和重要保障。
胡付品教授强调 LDT 一定是临床需要,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进技术的合规化发展,同时表示非常看好 mNGS 检测技术的发展,认为 mNGS LDT 模式是医疗机构实验室和技术企业实现深度合作的适宜项目平台和途径。期望未来医疗机构和技术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的推进,建立标准化、健康化的合作模式。
精耕技术创新,赋能感染精准诊疗,杰毅生物将持续积极探索 mNGS LDT 的具体落地形式,推动 mNGS 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及合理应用!

EBC 大会 | 聚焦热点,共话感染检测 LDT 开发!

2023EBC 第八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暨易贸生物产业展览于 2023 年 3 月 17-19 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规模再创新高,注册人数达 22752 人,400 多家参展商共同呈现 40000 平生物产业专业展览。杰毅生物秉承 “创新检验未来” 的理念,在本次大会被授予 2022 创新突破企业 TOP100 荣誉,同时策划了感染检测 LDT 开发论坛,会场座无虚席,人气满满。

感染检测 LDT 开发论坛:从多角度出发 共享病原检测现状与展望

本次论坛由杰毅生物创始人&CEO 王珺博士主持并分享《LDT 相关政策及病原检测开发进展》,同时邀请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俞云松教授分享《感染性疾病诊治进展与需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周海健研究员分享《传染病监测预警对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的需求》、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白净卫先生分享《基于纳米孔平台的产品开发》。

   
俞云松教授从临床角度出发,首先陈述了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而病原学诊断是感染性疾病诊治中最重要环节,其次结合临床案例对于当下病原诊断手段进行优劣势分析,最后给予了病原诊断技术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期待集有效的病原体富集、更高的检测通量、更短的检测时长、更低的检测成本、更自动化的检测流程等多重优势于一身的病原诊断手段可以助力临床。

周海健研究员表示传染病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拖累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影响国家和地区安全。我国当前细菌性传染病防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当前细菌性传染病病原学监测预警在多方面进行应用,但难培养病原体或疑似感染的病原检测在医疗和疾控机构均存在技术短板。宏基因组测序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发现能力的关键技术,希望未来可以在医疗和疾控系统实验室加强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扩展罕见、被忽略传染病的检测病原种类;建立新病原的发现鉴定技术;发展准确、快速、高通量、智能化的病原检测和特征分析技术;继续加强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络建设。

杰毅生物王珺博士从个人角度对 LDT 相关政策的理解进行了分享,同时跟大家介绍了杰毅生物部分最新病原诊段方案:ResFirst™,聚焦呼吸道感染,基于微流控分子检测技术,覆盖 200+种病原体和耐药基因,可在 4 小时内实现病原体的快速检测,精准助力病原检测,提升患者预后;onco 可以通过对人基因组数据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提示肿瘤信号。而创新升级后的 Q-mNGS™3.0 利用正向广谱富集技术,可以实现超敏检测、精准定量;在最后,王珺博士分享了杰毅生物的愿景:让每位感染患者第一时间得到精准诊疗。

齐碳科技白净卫博士从纳米孔基因测序原理、纳米孔测序仪核心技术研发讲起,跟大家分享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商业化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从 0 到 1 的过程,以及纳米孔测序仪实时、便捷、长读长等优势,而升级到其最新的纳米孔生化体系,硅芯片及测序算法套件 Hound v1.2 以后,测序的单次准确率达到 97%,Consensus 准确率(70x)达到 Q50,Homopolymer 分辨能力也大幅提升。纳米孔长读长测序技术对物种鉴定特异性、耐药菌的有效识别具有明显优势。基于齐碳纳米孔测序平台的病原检测方案可以实现快速检测、提高病原检测灵敏度、精准识别耐药菌。便携式测序仪应用于床旁感染诊断未来可及。

聚焦时势 ,共话热点——LDT 背景下的感染检测开发

本次圆桌讨论围绕四个话题展开:

LDT 的价值?CDC/医院可以与技术企业如何合作,共同推动临床适宜新技术被合理且充分使用?三代测序对未来病原诊断会有怎样的价值?

俞云松教授表示:任何的项目都基于需求。随着病原的不断被发现,可以研发相应的抗原抗体,可以推动诊治的优化。精准诊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也可以大大节省治疗费用,LDT 模式可以助力最新的检测技术直接送到临床、服务于临床。
周海健研究员表示:疾控中心可以使用多种诊断手段进行检测和监测,新技术确实很好地助力疑难感染的诊断和传染病监测。LDT 的落地可以促进各医疗机构提升传染病病原发现能力,提升疾控中心可获取的传染病监测数据的质量。同时,疾控中心可以借助 LDT 模式,使用最新的技术,与医院建立合作,助力传染病的早发现早预警,进而促进有效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大众健康宣传教育等。
白净卫博士表示:LDT 政策可以协助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在应用过程中促进新技术不断的优化和发展。三代测序仪器更小、速度更快,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王珺博士表示:LDT 可以促进整个行业更好的发展,可以促进病原诊断方案有一个更好的出口。感染性疾病病原监测手段需结合临床与疾控需求,在 LDT 背景更好的探索与发展。

杰毅生物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将数据驱动与产品创新相结合,开拓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等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让疾病诊断更准、更快、更智慧,希望可以在 LDT 背景下,为临床患者提供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

提高病原学送检率,Q-mNGS 助力感染精准诊断!

2 月 28 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布 2023 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 2023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明确提出:

(1)感染科: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覆盖率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百分比。

(2)检验科:提高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3)医院感染控制专业: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PIT-2023-37)

IMG_256

(1)感染科改进目标: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覆盖率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百分比

目标简述: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从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患者中正确识别并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技术,医务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标本采集和病原学检测技术。

(2)检验科改进目标:提高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目标简述:室间质量评价是临床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及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同质性,推进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提高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有重要意义。

(3)医院感染控制专业改进目标: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PIT-2023-37)

目标简述:当前,全球普遍关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问题。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尤其是发生医院感染者和应用限制使用级以上抗菌药物的患者,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规范送检意识和规范无菌性样本送检,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遏制细菌耐药、提升治疗效果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势在必行

当前,全球普遍关注微生物耐药问题,提高无菌性样本送检比例,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遏制细菌耐药、提升治疗效果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管理,国家卫健委采取了多项管理措施,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抗菌药物体系建设等。

微信图片_20230301140221

2018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为了让限制性和特殊使用级别的抗生素在使用时做到先送检、再使用,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联合使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方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

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 《2021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提出十项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以及相应的具体阐释和实现目标的核心策略,将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被明确列为目标之一。

2022 年,“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再次被列为 《2022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

dc0d78ba46caa0a21d5ab710239ce92

值得关注的是,在 2021 年 10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专项行动指导意见中,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NGS)被列入《常见病原学检验项目目录》

Q-mNGS™助力感染病原精准检测

杰毅生物 Q-mNGS™定量宏基因组检测,基于 30 万例临床标本大数据,率先实现了病原体核酸的相对定量检测,检测范围覆盖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近 25000 种病原体,兼顾厚壁微生物与 RNA 稳定性,显著提升病原体检测灵敏度,在 13 小时内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依据,帮助临床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细菌药物。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发起的全国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室间质评,上海市临检中心 “2022 年血浆微生物游离 DNA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室间质评” 等多项室间质评活动。

杰毅生物将持续创新感染病原精准检测解决方案,推进感染精准诊疗,努力遏制细菌耐药,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研合作】中国人群立克次氏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病原宏基因组技术(mNGS)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少见/罕见病原体的快速精准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在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针对具有潜在公共卫生防控风险的少见/罕见病原体,结合 mNGS 和经典病原体分子分型方法也能够开辟快速鉴别和精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新型技术路径。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杰毅生物创新应用研究院,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IF:6.073)发表题为 “Human Rickettsia felis inf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 的研究论文。针对基于定量 mNGS(Q-mNGS)技术在不明原因发热 (FUO) 患者中筛查发现的立克次体阳性样本,该研究进一步通过立克次体属特异基因扩增子测序发现了 4 例由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感染引起的跳蚤传播斑点热(Flea-borne spotted fever)病例,并结合相关患者信息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 FUO 患者呈现高发的猫立克次体感染(2.14%,4/187),提示该类病原体存在较高的公共卫生防控风险,应受到疾控系统和临床端的高度重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秦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杰毅生物创新应用研究院任若通博士、杜振山作为贡献作者参与了该项工作。

  • 研究背景:

猫⽴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是⼀种新出现的跳蚤传播斑疹热病原体,可以感染多种宿主。与具有⼀种或两种特定媒介物种的其他⽴克次体相⽐,猫⽴克次体可以由跳蚤、蜱、螨、虱⼦和蚊⼦等多种媒介所携带。猫蚤(Ctenocephalides felis)被认为是猫⽴克次体的主要媒介和宿主。已有研究表明,猫⽴克次体在猫蚤中的流行率约为 95%。然⽽,其他媒介在疾病传播中的潜在作⽤不容忽视。

自 1994 年美国⾸次报道猫⽴克次体导致⼈类感染病例之后,迄今全世界已报告数百例猫⽴克次体导致的跳蚤传播斑疹热病例,这些病例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陆。在中国,2014 年江苏省基于 PCR 方法报告了中国⾸个猫⽴克次体感染病例。随着⾼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近年来从不明原因发热 (FUO) 患者诊断出了更多的⽴克次体病例,且多为散发病例(⼭西、浙江和福建)。然⽽,基于⾎清学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健康⼈群中存在较高的猫⽴克次体感染率(16%)。此外,最近对⾮洲不明原因发热 (FUO) 患者的研究发现,⾼达 15% 的患者⾎液中可检测到猫⽴克次体。上述研究结果均提示,我们应该对可能爆发的跳蚤斑疹热疫情保持充分警惕。

  • 研究结果:

该研究隶属于由 ICDC 领导的蜱传疾病监测项⽬,于 2021 年 4 ⽉至 2022 年 6 ⽉,从湖北、⼭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六省基层医院采集 187 例 FUO 患者的⾎浆或⽀⽓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利用荧光定量 PCR、定量宏基因组(Q-mNGS)和扩增子测序进行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筛查,包括立克次体、无浆体、埃立克体和柯克氏菌等,共计发现 18 例立克次体阳性样本,且未检测到其他蜱传病原。进一步,针对上述 18 份立克次体阳性样本进行的立克次体属特异基因(17kD、ompA、ompB 和 sca4 基因)扩增子测序结果发现其中包含 14 名日本立克次体感染患者(血浆样本)和 4 名猫立克次体感染患者(两份血浆和两份 BALF)。

4 名猫立克次体感染患者 [病例 1(59 岁,女性)、病例 2(58 岁,男性)、3(54 岁,女性)和 4(81 岁,男性)] 均有不明原因发热的初始症状。病例 2、3 和 4 出现遍布四肢和躯干的黄斑皮疹。病例 3 和 4 存在可能由节肢动物咬伤所致的皮肤损伤。病例 2 和 3 出现白细胞减少,而病例 2、4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所有患者的 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病例 3 和 4 出现肝功能障碍,包括血浆白蛋白水平异常低,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四名患者均存在肺部病变。

  • 研究结论:

首先,该研究基于定量宏基因组(Q-mNGS)、分子诊断和扩增子测序方法在中国境内发现了 4 例猫⽴克次体感染病例。4 名猫⽴克次体感染患者均于春季(4 月至 6 月)发病。猫⽴克次体感染病例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之前在中国,由猫⽴克次体引起的跳蚤传播斑点热的报告很少,迄今仅有 10 例报告(包括本研究中的 4 例)。猫⽴克次体感染病例在多个地区呈散发,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这可能与猫⽴克次体具有多种媒介以及不同媒介的广泛分布有关。此外,除了 4 名被诊断为跳蚤传播斑点热的患者外,该研究还发现 14 名日本立克次氏体感染患者,提示日本斑点热在中国也是一种重要的立克次体病。

其次,猫⽴克次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立克次体病(蜱传斑点热、鼠伤寒和恙虫病)相似,包括发热、皮疹、皮肤焦痂、神经症状、消化症状、咳嗽和肺炎。然而,如果未经治疗或采取不当措施,严重的情况,如肝脏肿大、心肌炎、脑膜脑炎、脑水肿以及急性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会导致预后不良甚至死亡。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始于不明原因发热,但除了皮疹(3 名患者)和肺炎或肺部病变(4 名患者)外,其他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提示在不明原因肺炎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时应考虑可能的立克次体感染。

最后,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复杂,已知猫蚤、蜱、螨和蚊子等都可携带和传播猫立克次体等病原体,但是目前节肢动物向人类传播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患者存在动物接触接触史,尤其是狗和猫,但目前尚未记录到跳蚤的直接接触史。该研究中四名猫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均报告了未知蚊虫叮咬,其中两名患者观察到了皮肤损伤,表明其具有很高的节肢动物接触风险。此外,疟疾与猫⽴克次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了疟蚊在传播猫立克次体中的潜在作用,说明蚊子也可能传播猫⽴克次体。来自中国的前期研究表明,0.6–6.0% 的蚊子携带猫立克次体。目前,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面临蚊子传播疾病的风险,而随着气候变化,对蚊子传播疾病的控制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能应该更加关注蚊子对猫⽴克次体传播和致病的影响。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传染病,猫立克次体病感染病例近年来的报道有所增加,提示公共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应尽可能关注类似的由罕见/少见病原体所致的传染病,特别是对有动物接触史的 FUO 患者。同时,结合 Q-mNGS 等未知病原快速筛查技术和经典分子分型等精准鉴别方法,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有必要对当地猫⽴克次体宿主和媒介进行长期监测和调查,并评估蚤传斑点热的潜在暴发风险。

杰毅生物高分通过上海临检中心 “2022 年血浆微生物游离 DNA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调查项目)室间质评”

最近,上海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公布了 “2022 年血浆微生物游离 DNA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调查项目) 室间质评结果报告”,本次室间质评活动测试项目为血浆微生物游离 DNA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共计 32 家单位参与,杭州杰毅医学检验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本次室间质评!

室间质评结果报告

IMG_256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在临床感染病原诊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其中在脓毒症,血流感染等方面,利用血浆微生物游离 DNA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检测方法,不仅具有更短的检测周期和更广的病原菌谱,对于厌氧、苛养菌的检测也更加友好,还因具有分子诊断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为临床感染诊疗提供快速、精准、可靠的病原学依据。为了促进 mNGS 检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在临床得到更好应用,本次室间质评活动评价原则包括假阳性结果、假阴性结果以及稳健性结果。杭州杰毅医学检验实验室以高分成绩通过了本次室间质评,再一次标志着杰毅生物 Q-mNGS™2.0 定量宏基因组检测技术的检测性能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再次得到官方认可!
杰毅生物自主研发的 Q-mNGS™2.0 定量宏基因组检测,覆盖近 25000 种病原体,真实还原标本中病原体载量,实现病原定量检测;基于肿瘤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原理增加了肿瘤提示功能,为临床感染诊疗带来双重获益。在临床实践积累中,公司不断优化 mNGS 全流程自动化、标准化水平,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全国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室间质评等国家卫生健康委临检中心发起的多项室间质评活动。杰毅生物将在产品解决方案优化升级,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精进,朝着 “让每位感染患者第一时间得到精准诊疗” 的愿景砥砺前行!

捷报!杰毅生物获批 “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1 月 4 日,浙江省科技厅发文公示 2022 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名单。经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评审、公示,杭州杰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 “浙江省杰毅感染疾病分子诊断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593435b5cdaeeb87e68a13100abc848

2bc3906146050f99afed8e4d6f5179a

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是浙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企业研发中心是设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省级研发机构,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

杰毅生物自成立以来,重视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坚持产学研融合,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前沿分子诊断技术和创新产品,并全力推进其在感染性疾病诊疗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推动精准诊疗的进展。感染精准诊疗领域的深耕与持续性创新,公司拥有近 100 项核心技术专利、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基于高通量测序(NGS)和基因编辑(CRISPR/Cas)两大技术平台的多项前沿分子诊断产品。在新冠疫情中支援武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诊疗,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新冠疫情应急专项,与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临床抗精准感染治疗,传染性疾病防控提供精准科学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坚实的技术实力。

“让每位感染患者第一时间得到精准诊疗” 是全体杰毅人共同的愿景和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以科技力量造福社会!

喜报!杭州杰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获批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2022 年 5 月 9 日,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根据《关于做好我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设站后授牌工作的通知》(浙人社函〔2014〕99 号)和《浙江省博士后工作试点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浙博办〔2008〕1 号)精神,正式批准杭州杰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人才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要素推动转向创新推动,人才资源将是实现浙江跨越式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浙江省非常重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科技型和高成长性企业。杰毅生物作为专注基因检测,以分子技术为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杰毅生物秉承 “创新检验未来” 的理念,围绕基因编辑(CRISPR/Cas)和高通量测序(NGS)两大前沿技术管线,自主研发了一系列自动化检测仪器和检测试剂,正在成长为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分子诊断产品新锐企业,并期待未来能够引领分子诊断进入新世代。

人才价值与企业效益共赢共进

杰毅生物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坚持科技兴国,研发兴企,在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管线开拓等方面持续深耕投入,同时也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正在全力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和服务,推动高端医学检验的发展。随着此次博士后工作站的成功获批,杰毅生物 CEO 王珺、COO 苏广宇和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任若通也将作为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会同多位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国内顶级专家共同指导和培养博士后人才,标志着杰毅生物在人才队伍和研发能力建设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杰毅生物将以本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为契机,聚焦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开发,努力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博士来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和临床转化工作,积极推动人才梯队的建设,以人才优势助力企业科学发展,最终实现人才价值与企业效益的共赢共进。

持续高热+液平:真是肺脓肿吗?——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发表 Q-mNGS 病例!

近日,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杰毅生物共同发表了一篇临床案例,此案例应用 Q-mNGS Onco 排除感染,同时利用宿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提示肿瘤, 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ulmonary medicine》(IF = 3.317)。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魏萍为第一作者, 王春娥主任和杰毅生物刘超博士为通讯作者, 杰毅生物王肖嘉和李彩云共同参与此研究。

背景介绍:

肺脓肿和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诊断时难以准确区分。肺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存在脓腔,而高达 22% 的原发性肺癌会显示出相似的空洞。在胸部 CT 中观察到空洞性病变时,临床医生通常会先考虑肺脓肿的可能性,因为它更常见。关于肺部疾病的初步诊断通常是经验性的,取决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CT 扫描以及炎症和肿瘤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然而,由于炎症和肿瘤都能使肿瘤标志物等临床指标升高,并且考虑到炎症伴随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这些测试可能会模糊甚至导致错误的诊断。当多种疾病共同出现某些症状时,初步诊断可能不准确,从而延误有效治疗。因此,在经验性治疗失败的情况下,像 mNGS 这样全面、无偏见的检测可对诊断提供非常有效的帮助。

病例描述:

患者林某,女性,62 岁。主诉 “咳嗽、咳痰、咯血 1 月余,发热 3 周”。患者 1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色黄无恶臭,夹血丝,无呼吸困难等,就诊当地市医院,胸部 CT“右下肺脓肿”,血常规:WBC 19.83x109/L,GR 85%,CRP 108.3mg/L,PCT 0.056ng/ml,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抗感染,3 周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 40°C,热峰未退。后转诊福州两家三甲医院呼吸科、肿瘤科门诊,均考虑 “肺脓肿”,先后予莫西沙星、头孢噻肟抗感染,热峰未退。患者既往有 “高血压病”6 月,血压控制良好。无过敏史。无吸烟史。

患者感染指标普遍升高,肿瘤标志物(SCC,CYFRA21_1,CEA)指标较高,全腹 CT 显示肝内胆管小结石,肝囊肿,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 CT 现实右肺下叶高密度肿块,病灶内多发空洞,可见气液平面,空洞周围边界模糊,可见不规则磨玻璃样阴影。右肺下叶包裹积液、积气,考虑脓肿。培养见念珠菌属+(痰)和曲霉菌 1cfu(肺泡灌洗液)。初步诊断为肺脓肿

影像学检测结果:

胸部 CT,彩超,气管镜。右肺下叶混合回声团块-考虑病灶内部含气体液化坏死区。主气管通畅,未见分泌物,左、右主支气管及各叶段支气管腔内未见新生物、异物、出血,右下叶背段支气管腔内可见少量白粘痰。

Q-mNGS 检测-基因组拷贝数分析结果:

从上到下依次为患者标本,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标本。

基因组拷贝数分析显示患者存在明显的拷贝数变异。

组织活检结果:

患者右肺下叶穿刺活检标本染色。同一行左右两图为相同部位不同放大倍数的染色图像。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肺鳞癌

治疗经过及预后:

Table 1. 临床诊断与治疗时间表

WBC: 白细胞; GR: 粒细胞; CRP: C 反应蛋白; PCT: 血小板计数; CEA, SCC,CYFRA21_1: 肿瘤指标

术后第二天(7 月 31 日)患者不再发热,抗生素降级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8 月 13 日出院。9 月 8 日回医院复查,肿瘤指标正常。

案例总结:

  • mNGS 有助于临床医师快速诊断病原体未知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经验性抗感染失败时,建议早期行 mNGS 检测以指导下一步靶向抗感染治疗
  • 该例患者以 “持续高热”为主诉,影像表现为较典型 “肺脓肿” 征象,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经 Q-mNGS 检测提示肿瘤,为肺穿刺活检与肿瘤确诊提供依据和指导方向。Q-mNGS 检测在病原体诊断的基础上增加了肿瘤提示,对于疑似感染、经验性抗感染失败的患者,尤其是常规微生物学检测阴性且 mNGS 未检出病原体时,肿瘤提示对鉴别诊断与针对性治疗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